-
净风雨
一、从裁员到招人:阿里按下“重启键”
“阿里员工数已经触底,将开启新一轮招聘”——蔡崇信在香港汇丰投资峰会上的这句话,瞬间点燃了市场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期待。毕竟,过去三年里,“裁员”“降本增效”“业务收缩”曾是阿里等大厂的主旋律。如今风向突变,这仅仅是阿里的“止血求生”,还是经济寒冬结束的信号?其实,阿里的“触底”早有预兆。过去12个季度,阿里持续裁员,核心业务部门也未能幸免。员工数从巅峰时期的25万缩减至如今的最低点,背后是互联网行业的集体阵痛:政策收紧、消费低迷、资本退潮。但蔡崇信此时高调宣布重启招聘,更像是一次“逆势宣言”——阿里不仅活下来了,还要用AI打一场翻身仗。
二、三重推力:阿里为何敢“逆周期”扩张?
1. 政策暖风:从“至暗时刻”到松绑求生
2021-202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“至暗时刻”,反垄断、数据安全等政策让行业如履薄冰。但2025年后的政策松动,让阿里嗅到了转机。- 高层定调:2月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明确信号——“希望民企重新成为经济增长引擎”。
- 地方支持:浙江省政府与阿里、蚂蚁签署战略协议,省长亲自站台。这被解读为政企关系修复的标志性事件。
2. 资本倒逼:股东要“增长”,而非“节流”
过去几年,阿里大裁员虽节省了成本,但也让股东担忧:裁员=创新停滞=市值缩水。如今,阿里承诺派发股息安抚投资者,但真正让资本市场兴奋的是“重启招聘”——这意味着阿里要讲一个“AI增长”的新故事。毕竟,全球科技巨头都在押注AI,阿里若缺席这场竞赛,市值可能被甩得更远。3. 战略转型:3800亿豪赌AI,不成功便成仁
蔡崇信直言:“AI是阿里的未来”。为了这场豪赌,阿里祭出三大动作:- 砸钱: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,超过去十年总和。
- 抢人:2026届校招中,AI岗位占比近50%,云计算部门更高达80%。顶尖高校毕业生、高薪“A Star计划”、全球招募科学家,阿里摆出了“人才收割机”的架势。
- 落地:通义千问大模型已应用于电商、云计算,试图用AI优化推荐算法、提升服务效率。
三、经济触底反弹?别急着下结论
阿里重启招聘看似是经济复苏的“风向标”,但真相可能更复杂。乐观派认为:- 就业回暖:招聘重启直接带动就业,而“就业保障收入增长消费复苏”的链条,正是经济反弹的关键。
- 民企信心:蔡崇信提到“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”,这与政策松绑、市场回暖相辅相成。
谨慎派提醒:- 局部回暖全面反弹:阿里的动作更多是巨头自救,而非行业普涨。例如,同期A股算力概念股暴跌、AI数据中心被指“泡沫苗头”,显示市场仍存分歧。
- AI的“双刃剑”效应:阿里重金押注AI,但商业化难题未解。蔡崇信自己也警告,美国数据中心投资存在重复建设、超前需求的风险,这种泡沫可能蔓延至中国。
四、阿里的挑战:AI是解药还是毒药?
即便阿里成功招到人、砸够钱,AI战略仍面临三大“生死关”:
1. 人才争夺白热化
全球AI顶尖人才稀缺,阿里不仅要和OpenAI、DeepSeek等新兴势力抢人,还要面对硅谷巨头的天价薪酬。一位猎头透露:“阿里给AI科学家的薪资比腾讯高30%,但许多人更看重技术自由度。”2. 商业化变现难题
目前全球尚无靠AI大模型盈利的公司。阿里若想靠AI电商、云计算赚钱,需直面两个现实:- 转化率瓶颈:AI优化推荐算法,但用户消费力未明显提升。
- 价格战压力:华为、腾讯等对手同样发力AI云服务,市场可能陷入“赔本赚吆喝”的恶性循环。
3. 政策与伦理风险
AI涉及数据安全、伦理审查,一旦监管收紧(如生成内容需审核、训练数据受限),阿里的投入可能“竹篮打水”。五、写在最后:阿里的赌局,也是时代的缩影
蔡崇信按下招聘重启键的那一刻,阿里已走上一条“不回头”的路:要么靠AI涅槃重生,要么被泡沫反噬。这场赌局背后,是互联网巨头对经济周期的博弈,更是中国科技产业转型的缩影。对普通人而言,阿里的选择传递了两个信号:- 就业市场:技术类岗位(尤其是AI、算法)需求爆发,但传统岗位可能进一步萎缩。
- 经济预期:民企信心恢复是好事,但能否转化为消费复苏,还要看“就业-收入-消费”的正循环是否畅通。
或许,蔡崇信的真正意图藏在他说过的一句话里:“人们不是投资现在的需求,而是未来更大的需求”。经济是否触底反弹尚未可知,但至少,阿里决定不再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