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洛俄布
重塑征信生态:让制度回归公平与理性
当美团、小米、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化身"金融公司",当"花呗""借呗""白条"成为日常用语,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浮出水面:为何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尽头总绕不开放贷?对比苹果、谷歌等全球科技巨头对金融业务的审慎,这种差异背后,藏着我国征信制度的深层症结——一套失衡的风险分配机制,正在扭曲金融生态,也在考验着社会公平。
现行征信制度的结构性矛盾
当前征信体系最大的问题,在于"风险转嫁"而非"风险共担"。在个人信贷领域,缺乏《个人破产保护法》的兜底,借款人一旦陷入债务困境,便可能面临"无限责任"的重压:房贷断供后房子被拍卖,若拍卖款不足,剩余债务需终身偿还,稍有拖欠便会沦为"失信被执行人";在企业信贷领域,银行动辄要求企业主及亲属承担连带责任,将"有限责任公司"的制度设计架空,贷一笔款仿佛要押上整个家族的未来。
这种制度设计下,银行近乎"零风险",却催生了更复杂的乱象:正经经营的中小企业因严苛的担保要求贷不到款,只能铤而走险找"助贷公司"包装数据;银行偏爱的国央企、城投公司也频频出现债务爆雷,最终只能靠展期、降息"软着陆";而普通借款人则在"征信黑户"的威胁下,被迫承受远超自身能力的债务压力。据此前数据,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曾突破900万,如今数据不再公开,更显问题的沉重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征信管理长期隶属于央行体系,客观上存在"监管偏向"的隐忧。作为银行的"主管单位",在面对银行与借款人的利益冲突时,监管天平难免向金融机构倾斜,难以真正实现中立公正。而银行自身及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——如违规放贷、虚假宣传、过度催收等,却长期游离于征信系统之外,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。
他山之石:风险共担才是金融本质
反观西方国家的征信体系,其核心在于"风险共担"与"制度兜底"。个人破产制度让债务人有机会"重生":申请破产后,在规定期限内尽力偿还,剩余债务可一笔勾销;房贷实行"有限责任",房子拍卖后无论款项是否足额,债务关系即告终结,银行需自行承担坏账风险。这种设计下,金融机构放贷时必须审慎评估,不敢随意扩张,更不会将风险全推给借款人。
正是这种"谁放贷谁担责"的机制,让西方科技巨头对消费贷敬而远之——风险太高,得不偿失。而我国当前的制度恰恰相反:银行旱涝保收,自然缺乏控制风险的动力,反而乐于通过"高利息+强催收"获利,最终导致"劣币驱逐良币":真正需要资金发展的主体贷不到款,敢借钱的要么是"包装高手",要么是不怕失信的"破罐破摔者"。
重构征信制度的三大核心诉求
要打破这种畸形生态,必须从制度根源入手,推动征信体系的系统性改革:
一是提升征信监管层级,确保中立性
将征信管理局从央行下属机构调整为政府直属部门,摆脱"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"的困境。唯有监管主体保持中立,才能在银行与借款人、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公平的规则,避免政策偏向,真正维护金融市场的平衡。
二是将银行及从业人员纳入征信管理
征信不应只约束借款人,更要规范放贷者。对银行的违规放贷、虚假承诺、暴力催收等行为,对从业人员的利益输送、数据造假等问题,应建立明确的征信记录标准,一旦违规即纳入"金融机构失信名单",与企业、个人征信同等严肃对待,倒逼金融机构敬畏规则。
三是落实"有限责任",推动风险共担
尽快完善《个人破产保护法》,明确个人债务的责任边界;在企业信贷中,严格维护"有限责任公司"的制度底线,禁止银行强制要求企业主及亲属承担连带责任;在房贷等领域,试点"房屋拍卖即债务终结"的有限责任模式,让银行重新承担起风险评估的责任,而非将所有压力转嫁给社会。
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的合理分配,征信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公平的信用契约。当银行不再能"躺赚",当借款人不必为一生的债务所困,当企业能在合理规则下获得发展资金,我们的金融生态才能回归健康,互联网企业也才会真正专注于科技创新而非放贷牟利。
重塑征信制度,不仅是在拯救陷入困境的借款人与企业,更是在拯救中国金融的未来。这需要勇气,更需要对"公平"与"理性"的坚守——因为只有让规则倾向于平衡而非倾斜,才能让信用真正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石。
